16年IC行业代理分销 覆盖全球300+品牌

现货库存,2小时发货,提供寄样和解决方案

24小时服务热线: 0755-82539998

热搜关键词: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资讯

SiC MOSFET可靠驱动方案:负压关断与有源米勒钳位协同设计

来源:纳芯微| 发布日期:2025-11-04 14:00:01 浏览量:

在高速、高效率的SiC功率变换系统中,防止误导通是驱动电路设计的核心挑战。由于SiC MOSFET具有极低的栅极电荷(Qg)和极高的dv/dt(>50 V/ns),关断期间极易因米勒效应(Miller effect)引发寄生导通。本文从工程实践角度,详解一种基于自举供电的低成本负压生成电路,并结合有源米勒钳位功能,实现对SiC MOSFET的高可靠性驱动。

负压关断的两种实现路径

传统方案通过隔离变压器为驱动芯片提供独立的负电源(如-5V),但成本高、体积大。相比之下,无变压器负压生成电路更具性价比:仅需在驱动回路中增加稳压管(Dz)、负压支撑电容(Cneg)、控制电阻(Rc)和驱动电阻(Rg),即可在正常PWM开关过程中自动生成负压。

其工作原理如下:

置高阶段:驱动芯片输出高电平(≈VDD),电流经Rg → Dz → Rc流向MOSFET栅极,Dz钳位形成负压Vneg(如-2.7V),实际栅极电压为VDD - |Vneg|(如21V - 2.7V = 18.3V);

置低阶段:驱动芯片输出接地,Cneg负端通过内部NMOS连接至MOSFET源极,栅极电压即为-Vneg,实现负压关断。

该方案可直接集成于自举驱动拓扑(图1),省去隔离电源,显著降低BOM成本与PCB面积。

图1一个典型的自举供电加负压生成电路的拓扑

图1一个典型的自举供电加负压生成电路的拓扑

为何需叠加有源米勒钳位?

仅靠负压关断在高dv/dt场景下仍存在风险。当对管开通时,本管DS间电压快速上升,通过Cgd注入米勒电流,在Rg上产生压降,可能导致栅极电压瞬时超过Vth(典型值2V),引发误开通。

有源米勒钳位通过监测CLAMP引脚电压,在检测到关断状态时,内部MOSFET将Rg短路,大幅降低GS间阻抗,从而抑制米勒电流引起的电压尖峰。实测表明(图9),单独使用负压时,对管关断仍会产生<-5V的负向过冲(超出SiC栅极安全范围);而叠加米勒钳位后,正/负向振荡均被有效抑制。

关键器件选型与参数计算

以目标正压18V、负压-2.7V为例(VDD=21V):

稳压管选择:选用2.7V稳压管(如BZT52C2V7),其在5mA电流下稳定钳位;

Rc计算:Rc = (VDD - Vz) / Iz = 18.3V / 5mA ≈ 3.7 kΩ;

Cneg取值:为抑制开关纹波,建议Cneg ≥ 250 × Ciss(SiC输入电容)。若Ciss=4 nF,则Cneg ≥ 1 μF;

负压建立时间:t ≈ |Vneg| × Cneg / Iz = 2.7V × 1μF / 5mA ≈ 540 μs,建议首周期采用常高电平预充电;

小占空比影响:当D<10%时,负压幅值会衰减至≈VDD×D(如D=5%时,Vneg≈-1V),但仍可配合米勒钳位实现安全关断。

实测验证与布局建议

双脉冲测试表明(表1):

表1 栅极驱动典型配置对比

表1 栅极驱动典型配置对比

驱动回路寄生电感是关键:长走线会显著放大振荡,即使有负压和钳位也难以控制;

最佳实践:采用短而宽的G-S回路(图2),将驱动芯片紧贴MOSFET,可将米勒尖峰控制在安全窗口内。

图2 PCB layout长引线(左)与短引线(右)的对比示意

图2 PCB layout长引线(左)与短引线(右)的对比示意

结语

本文提出的自举供电+负压生成+有源米勒钳位三重防护方案,兼顾成本、可靠性与可实现性。配合纳芯微NSI6601ME(隔离驱动)与NSD1015MT(低边驱动)等集成化芯片,工程师可在反激、半桥等拓扑中快速构建高鲁棒性SiC驱动系统,有效规避误导通风险,同时降低系统复杂度与开发周期。如需NSI6601ME和NSD1015M等产品规格书、样片测试、采购、BOM配单等需求,请加客服微信:13310830171。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