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货库存,2小时发货,提供寄样和解决方案
热搜关键词:
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,毫米波雷达负责远距离探测,而超声波雷达则专注于近距离的精细感知。尤其在“贴地而行”的场景如进出地库、过减速带、挪车和泊车中,超声波雷达的作用尤为关键。本文将从技术演进、测距原理、多雷达协同机制到超声探头技术,全面解析超声波雷达在车辆近距离感知中的重要性。
超声波雷达技术在车载泊车辅助中的应用经历了从UPA(Ultrasonic Parking Assist)到APA(Automated Parking Assist)的发展阶段。二者虽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,但在系统架构、功能逻辑和传感融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UPA系统特征:
配置4至8颗超声波雷达,安装于前后保险杠区域。
主要功能为检测障碍物,并通过蜂鸣提示向驾驶员发出距离预警。
不具备路径规划或车辆控制能力,雷达信号独立处理。
APA系统特征:
配置12颗雷达,布置于车辆四周,实现360°近场覆盖。
支持车位识别、泊车路径规划、方向盘控制、自动换挡等操作。
中央控制器对所有雷达进行统一调度,采集的数据参与整车路径规划与控制决策。
APA系统通过集中式架构实现了更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,确保在各种复杂车位环境下正常运行。
超声波雷达测距看似简单,实则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,包括高频信号调制、精密时间采样、滤波算法、多目标识别及环境补偿。
原理概述:
超声波雷达发射一组周期性声波(通常为44kHz),遇到障碍物后反射,接收端捕捉反射波并计算往返时间(Time of Flight, ToF)来确定目标距离。
声速随温度变化,公式为v ≈ 331 + 0.6 × T(m/s),其中T为温度。
信号处理流程:
发射端信号设计:使用44kHz固定频率正弦波或调幅脉冲,脉冲长度通常为8~16周期。
接收信号链路:声波被接收后,经过带通滤波、低噪放大、ADC采样(通常为12~16位精度,采样率高于200kHz)。
温度补偿与距离输出:系统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,修正声波传播速度,最终输出测距结果。
多目标与噪声场景处理:
系统通过提取多个回波峰值实现多目标识别,采用多帧均值滤波、一致性判断等方法排除虚警。
对于低反射目标,可通过提升发射功率或使用冗余探头提高探测概率。
在成熟的APA自动泊车系统中,通常配备12颗超声波雷达。它们的合理布置与高效协同是实现精准泊车和障碍规避的前提。
典型布局:
前保险杠:4颗(中部2颗 + 两角各1颗)
后保险杠:4颗(中部2颗 + 两角各1颗)
左右两侧裙边:各2颗
这种布置确保车辆四周360°全方位覆盖,既能监测前后距离,也能识别车位边界、斜向障碍物和动态目标。
调度周期:
一个完整的12颗雷达调度周期约为24~40ms,主控芯片通过高速调度器控制轮转,同时保证接收窗口与回波延迟重叠时间匹配,避免漏检或虚检。
例如,在车辆以2km/h速度缓慢倒入车位时:
后角雷达:负责识别车尾左右空间,判断是否偏离泊车线。
后中雷达:实时测量尾部至墙体或障碍物的最小距离,控制是否刹车。
侧边雷达:动态判断是否临近隔壁车辆,防止侧擦。
数据融合:所有数据经主控融合后,生成泊车曲线控制命令,并控制方向盘自动回正。
当前超声波雷达可实现30~250cm高精度探测,但为了满足L2+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对安全性和自适应性的要求,未来研发重点之一是探头包络数据融合技术。
挑战:
串扰干扰、软材质反射衰减及复杂障碍识别等问题。
提升探测范围和精度,压缩近场盲区。
解决方案:
纳芯微提供的NSUC1800超声雷达探头芯片(Slave),基于全国产供应链,兼容标准DSI3协议,支持灵活编码与抗干扰机制。
近场盲区压缩至10cm,远距可达6–7m,并已通过ISO26262 ASIL B与AEC-Q100车规认证。
如需NSUC1800 产品规格书、样片测试、采购、BOM配单等需求,请加客服微信:13310830171。
超声波雷达凭借其高性价比、低功耗和紧凑结构,已成为智能泊车的核心感知模块。它不仅从单一测距传感器演变为整车感知网络的关键节点,还正迈向“预测性感知”,通过算法与软硬件协同提升近场智能判断力。
基于双芯架构和OTA可扩展设计的AK2平台,不仅满足主流APA需求,也具备面向高阶代客泊车(AVP)和自主移动系统的演进空间。随着E/E架构走向集中域控发展,超声波雷达将成为本地环境建图与低速控制的重要来源,其持续演进将直接决定未来泊车系统的稳定性、安全性与用户体验。对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,深入了解这些技术细节,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智能泊车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