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货库存,2小时发货,提供寄样和解决方案
热搜关键词:
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业落地的关键阶段,Analog Devices(ADI) 近日举办“激活边缘智能,共绘具身未来”媒体分享会,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、因时机器人与松延动力等产业伙伴,深入探讨了物理智能、灵巧操作与商业化路径等核心技术议题。
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博士指出,AI是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而物理智能(Physical Intelligence)是其“身体”,涵盖感知、运动控制与环境交互能力。ADI正通过其在高精度传感器、实时控制与边缘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积累,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从芯片到系统级的解决方案。
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博士发表《从数字工厂到人形机器人,全方位构建工业智能未来》主题演讲
关键技术包括:
ToF深度感知模组:用于环境建模与避障;
高性能IMU:实现姿态估计与动态平衡;
磁耦合触觉传感器:克服传统压阻、电容式传感器易受温湿度影响的缺陷,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,适用于复杂工业环境下的精细操作反馈。
此外,ADI正将传感器与执行器模型集成至NVIDIA Isaac Sim数字孪生平台,支持在仿真环境中进行传感器融合、路径规划与手指运动控制训练,实现控制策略的高保真验证与优化,缩短实机调试周期。
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“具身天工Ultra”在今年4月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,标志着其在续航、散热与运动控制泛化能力上的突破。该机型通过优化一体化关节热管理、能耗系统与快速换电技术,实现了长时间连续运行。
其核心在于通用具身智能平台“慧思开物”,该平台构建了“具身大脑”(高层任务规划)与“具身小脑”(底层运动控制)的协同架构,赋予机器人跨本体、跨场景的任务泛化能力,避免为单一应用重复开发。
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强调,五指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部件。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微型伺服电缸(一体化线性执行器),打通核心零部件链路,显著降低BOM成本。
目前,因时已实现4000台/年的批量交付能力,产品涵盖多个系列:
RH56DFX:主打科研与通用抓取场景;
F1系列:针对人形机器人优化,提升软硬件协同性能;
RH5EG1:14自由度高灵活度设计,挑战机械紧凑性与可靠性平衡。
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迭代,因时正推动灵巧手从“高成本定制”向“高性价比标准品”演进。
在圆桌讨论中,嘉宾一致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三大瓶颈:
物理智能不足:环境感知与自适应能力有限;
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:长期运行故障率需降低;
核心部件成本高:电控、执行器占整机成本比重过大。
应对策略包括:
全链路技术突破:从零部件到系统平台自主可控;
软硬件深度融合:松延动力通过强化学习与轨迹优化提升动作精度;
数字孪生预验证:ADI主张通过高保真仿真降低实机试错成本。
展望未来,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巡检、物流搬运等结构化场景落地,逐步向家庭服务延伸。长期目标是实现高度自主的人机共存,使机器人能独立规划任务并完成复杂交互。
此次分享会不仅展示了技术进展,更凸显了芯片厂商、本体企业与核心部件供应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,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演进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