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货库存,2小时发货,提供寄样和解决方案
热搜关键词:
在新能源汽车持续高热、光伏与储能加速渗透的推动下,碳化硅(SiC)与氮化镓(GaN)器件正从技术亮点走向规模化应用。然而,在9月4日于无锡举行的功率半导体发展论坛上,华羿微电高级封装专家张涛的一场演讲,将行业目光从“芯片性能”拉回“系统可靠”——他直言:“第三代半导体的瓶颈,已从材料与设计,转向封装的工程化落地能力。”
尽管SiC器件可在200℃以上高温、数十kHz高频下高效运行,但传统基于硅器件的封装架构正面临严峻挑战。张涛指出,当前封装环节的“三大痛点”正制约产业成熟:热管理失效、互联结构老化、工艺波动敏感。例如,芯片与基板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,导致反复热循环后出现裂纹;键合线在高频下产生趋肤效应,增加损耗并引发局部过热;而微小的焊料空洞率变化,就可能显著影响模块热阻,进而缩短寿命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第三代半导体对封装材料提出了颠覆性要求。传统环氧模塑料和锡基焊料难以承受长期高温应力,必须转向陶瓷基板、活性金属钎焊(AMB)和烧结银等高可靠性方案。但新材料不仅成本高昂,其工艺窗口更窄,对温度、压力和洁净度的控制精度要求极高,稍有偏差即影响良率。
“我们不能再用‘硅思维’做宽禁带封装,”张涛强调,“必须从系统级可靠性出发,重构封装设计逻辑。”他提出,未来技术路径将聚焦三大方向:一是结构创新,如采用双面散热(DSC)或嵌入式模压技术,缩短热传导路径;二是互联升级,以铜带或铜 clip 替代铝线,降低寄生电感与电阻;三是智能化,集成温度、电流传感功能,实现模块状态实时监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华羿微电近年来已在烧结银工艺、高密度互连和热-力耦合仿真等领域形成技术积累,支持多款车规级SiC模块量产。其技术路线不仅关注性能释放,更强调在真实工况下的长期稳定性,契合主机厂对功能安全与寿命保障的严苛要求。
论坛现场,多位专家表示,随着器件性能逼近物理极限,封装已从“配角”升级为决定系统表现的“核心变量”。在国产SiC产业链快速发展的当下,唯有封装环节实现从“能用”到“可靠耐用”的跨越,才能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到终端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而这场由可靠性驱动的技术变革,或将重塑功率半导体的竞争格局。